布朗族茶文化透视:走进章朗山寨

发布时间: 茶叶定制 浏览 以下是AI文章

布朗族人一生都离不开茶。茶树是家庭财富的象征,茶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茶是布朗族社会生活和人们交流的重要媒介。布朗族与茶的密切关系,在布朗族村寨种茶、家家采茶、家家泡茶、人人饮茶、迎宾献茶中,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从布朗族使用茶的各种活动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们的历史文化、生活礼仪、社会交往、宗教信仰等习俗。布朗族几千年来形成的种茶、泡茶、饮茶的习俗博大精深,历史悠久。

勐海县西定乡张郎村的布朗族村舍,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布朗族茶文化历史遗迹,活化石般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保存。专家学者总结为:千年古村落、千年古刹、千年古井、千年茶树、千年茶农、千年茶俗。

走进张郎

从勐海县乘车出发,经过勐哲镇,沿着公路的盘山向南,经过八达山脉,距离勐海县70公里的张郎村有224户109人。

从远处看张郎山村,千年古村隐藏在原始森林中,山顶矗立着一座独特的宝塔,民居竹楼隐藏在凤尾竹中。

走进张郎村,一座南方古色古香的佛教寺庙第一次映入眼帘。佛教建筑综合体由佛教寺庙、宝塔、藏经楼和墙壁组成。沿着小路走出村子,是传说中的大象挖的一口井。从村里到村外,处处感受到原始的自然环境和原始的人文环境。

走进古老的村庄

“张郎”是一种千年傣语,其中“张”意为“大象”,“郎”意为“冻”,直译为:大象被冻的地方。

据说布朗族在这里迁徙定居了近2000年。当时布朗族人称之为“京桑”。在布朗,“风景”直译为“城市”,“桑树”直译为“祖先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相传1400多年前,释迦牟尼的弟子摩诃巴克周游列国传经时,天上落下豆大的雨滴,包裹着蛋大的冰雹。突然,世界一片漆黑,雨停了,冰雹停了,已经是晚上了。他们晚上住在“恩公多山”(张郎佛教寺庙所在地)。第二天,大白象被冻僵了,不能走路。马哈邦把这个地方命名为“张郎”,意思是“冰冻大象的寨子”,以纪念大象的传教工作。

千年古寺

根据张郎佛寺收藏的《巴耶经》,这座佛寺已有1365年的历史。占地4亩,有佛寺、僧房、宝塔、藏经阁。亭子里有一百多卷贝叶经。整个佛寺建筑群具有布朗族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

千年古井

张郎村外有一口有几千年历史的古井。相传释迦牟尼的弟子去村里,大象因为天气炎热口渴,就用鼻子在地上打井。人们称一口井为“那么一章”,中文意思是:被大象鼻子拉出来的井。这口井一年到头都不会干涸。

千年茶树

在离张郎村不远的大黑山原始森林里,有世界公认的野生茶树大王和野生茶树群落。20世纪60年代,其中一种茶被专家鉴定有1700多年的历史。茶树高23.6米,基围2.5米,宽8.8米。

野生茶树也生长在张郎村周围的原始森林里。张郎布朗族祖先种植的古茶树和茶园面积仍有700亩,集中在原始森林中。古老的茶树已经成为原始森林中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物物种。

千年茶农

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这一点已被学术界所公认。《广南县志》记载:公元前5世纪,辽国和濮国的主要部落是辽国和濮国。西汉时期,赵涵在位的第一年(公元前83年),汉廷任命朱乔部落首领穆博为朱乔国王。国家盛产茶叶,普人种植的古茶树还生长在九龙山南麓河谷一带的原始森林里。汉晋时期,普人居住在德宏、保山、临沧、西双版纳、大理等地。西晋元康末年(公元299年),临沧溥人南迁耿马。隋唐时期(公元589-907年),蒲子曼分布在京东、保山、云龙三地,丽江塔城及澜沧江沿岸也有蒲氏部落。元延祐五年(公元1318年),永昌普蛮(布朗族)迁镇康、舜宁。明初,布朗族成为凤庆县的主要民族。清朝时,顺宁、鲍彤(郧县)、清甸的布朗族逐渐南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