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工夫历史,你知道吗?

发布时间: 茶叶定制 浏览 以下是AI文章

坦洋工夫历史,你知道吗?

白云山脚下,群山云雾环绕的山谷中有一个谭洋村,是“谭洋功夫”的主要产地。据史书记载,明洪武四年,胡功德成,从浙江迁到寿宁歇滩老坑村,再迁到,开始种植茶树,被称为“菜茶”。树矮、壮、半发达,芽多叶厚,耐旱耐寒,适应性广,生长期长,白毛中等,叶软,适合做红绿两色茶。

明末清初,谭洋茶经自然萎凋、手工揉捻、室内发酵、炭火烘焙、巧工制作而成,属红茶。功夫红茶开始在市场上销售,最早的是名为胡的“万兴隆”茶店和“坛阳功夫”茶标。随后,“元吉”、“季翔”、“生吉”等名茶店层出不穷,茶标都是“坛阳公府”。商人的半身像照片贴有标签,每箱50公斤一包发货。买家通过识别标签看茶,口碑不错。

谭洋茶业的鼎盛时期是清中叶至民国初年(1896-1918)。仅在谭洋街就有36家茶店,茶商雇佣了3000多名茶工人,每年生产20000多种干茶。茶叶收购范围上至政和县新村,下至霞浦县赤溪,距离方圆几百里,周边七八个县成为闽东红茶主产区。畅销荷兰、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元吉”茶店生产“春心”、“金立”、“连欣”。

谭洋街有两英里长,高峰期有100多家商店,每年的茶季都非常热闹。街长路窄,人群熙熙攘攘,行人踩茶包。当时有一首民谣:

她去了谭洋村,看到了谭洋的一个好村庄。

三月茶季是个好年,大大小小的茶都在街上走着。

店主有钱做生意,富人有银子开茶叶店。

街灯在天空中闪耀,剧团唱了一夜。

……

当时,他们与外国商人进行贸易。每年旧历二月初二,茶商前往福州,向各国商人收取“茶银”,运回谭洋,作为预付款发放给茶农。春茶末秋茶后,一箱箱的茶叶用船运送,每年能获得外汇茶叶和白银,一百多万。当时又有一句民间谚语说:“国富民强,茶为金,龙凤桥划船,银为斗。”

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国家,连年战乱,军阀混战,人民生活贫困。茶叶销售受阻,茶叶价格暴跌,加上国民党查封资金,茶农流离失所,茶园荒废,茶店倒闭。真的是:“三月采茶清明,茶园冷清,茶女上山不采茶,饥寒交迫。

解放后,恢复了“耕洋”的努力,茶农开始种植和恢复草包茶叶,建立新的茶园。国家在谭洋垦区新茶园建立“八一”茶场,国有茶厂在谭洋村建立茶叶初级厂,在谭洋蛇口附近建立省级茶叶研究所。福安、寿宁等县。把绿茶送到谭洋村附近的十几个大队的初级工厂加工。目前,初级工厂合作生产精制茶。

今天我们关注洋人,挥舞银锄,筑茶山,抓转化,攻单产。400多亩高标准茶园,大队已建成18个喷头的喷灌设备,收获的绿茶已运入大队新建的茶叶主厂,该厂配有3台揉捻茶机、1台滚动箱除水机、1台烘干机,日产干茶1200公斤。为了把福安的《山海经》读好,让名茶《滩羊工夫》再发光,大家都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