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化黑茶的品鉴价值(上)

发布时间: 茶叶定制 浏览 以下是AI文章

浅谈安化黑茶的品鉴价值(上)

价值主要有两种定义:一是商品的价格;其次,任何有助于促进心灵幸福并因此促进道德善的东西都是价值。显然,本文所指的品尝价值属于真善美所追求的理想感知,被视为衡量的尺度。

至于安化红茶的口感,一直被茶业忽视。这种忽视并不意味着茶业故意不尊重安化红茶,而是因为现代史上缺乏能代表安化红茶的优秀产品,现代茶人无法充分感知安化红茶的品尝价值。

正是因为这种不足,茶业一直不再反复强调品评安化红茶的保健功效,安化红茶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于是,当安化红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完成其第一次华丽转身时,人们只因为其卓越的保健功效而认可其为保健饮品。仿佛,无论新茶老茶的味道如何,没有功效都无法暗示。

其实茶的保健只是一个健康的背景,所有合格的茶都有,作为品茶的独特性,没有理由过分强调。这个原则就好比“没有人会因为茶的保健作用而花几万甚至几十万块钱去买一块茶饼”。好茶的价值离不开品尝价值的基础。只有品鉴价值高,才能激起当地茶人的极大任性和热情。

如果我们说品尝和品尝没有区别,那么品尝是为了高级,品尝是为了鉴真。那么,在我看来,品茶应该是:在健康安全的背景下,通过感知茶叶给予饮茶者的身心愉悦的细节,从而揭示鉴别茶叶真伪的过程。至于品茶价值的框架,好茶永远是前提,因为只有好茶具有“真善美”的特征,才能成为茶人理想的感知对象。除了品尝的共性之外,独特的山地信息对于好茶的概念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当我们感知到好茶的高山人格,才能有一个尺度来衡量它好不好。

相比于云南汕头的古树普洱茶的受欢迎程度,安化红茶中的山的概念在饮茶者的追求中已经模糊了。好在历史的痕迹还在,文字记录也足够清晰。在这个面积4950平方公里,山地面积82%的梅山文化发源地,从来不缺少关于山茶的宜人意象。毕竟安化绝对海拔1000米以上的丘陵有150多座,野生茶叶丰富。此外,独特的气候、土壤、云雾和人迹罕至的自然环境也促成了安化自古以来就出产好茶。

20世纪30年代,中国红茶理论之父彭献泽先生到安化县茶山考察两年,撰写了第一部专著《安化黑茶》,绘制了历史上第一张安化县茶叶生产图。虽然他没有深入安化县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六步溪原始次生林,但由于交通不便,他还是讲了十几座安化产品质量很高的“高山茶”山。如陈山、芙蓉山、太家山、高家溪、马家溪、蔡家山、五云街、南竹园、茶花岭、马头门、吴韵山、牯牛山、湖南坡等。安化本地大叶茶,自然生长在这些山丘上,叶窄面长,像柳叶,被称为“竹叶茶”。也许,历史的变迁改变了很多山的名字,但山好茶这个事实,却一直激发着茶人的意志。

虽然相对单一的汕头茶香气未必能完全迎合每一位饮茶者的形象,“单一”也意味着“简单”,“简单”意味着“纯粹”,“纯粹”意味着“更鲜明的个性”,“更容易被感知”。例如,野生茶业在安化高马希尔谷引入了春茶未雨先旷野的“高马僻静处”。大多数有缘而执着的茶友,都能以“高马狂韵,初心似兰”的清晰感知,准确地记住高马希尔的山居印象。

事实上,尽管饮茶者有个性化品味的权利,但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茶是“清、雅、淡”的。这一点可以从自古以来所有关于茶的诗词歌赋和茶专著中得到印证。基于这种认知,一个好茶的品茶,从品茗开始是有道理的。(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