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黑茶基本简介

发布时间: 茶叶定制 浏览 以下是AI文章

安化黑茶基本简介

安化属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因盛产红茶而得名。安化红茶是以安化山区种植的大叶种茶叶为原料,经过杀青、揉捻、堆发酵、烘焙、干燥等工序加工成红茶,再经过精制(包括人工后发酵和自然陈酿)加工成安化红茶系列产品。主要品种有“三尖”、“三砖”、“一卷”。

成品干茶黑油;汤呈橙黄色,香气纯正,有的有独特的松烟香味;口感醇厚或微涩;酝酿阻力。

红茶是六大茶家族之一,也是中国特有的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安化自唐以来产茶,有“曲江片,每斤80片”的记载。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安化县建立后,朝廷在资水北岸建立博夷市场(即茶叶市场),用米、盐、布、帛等交换(垄断)安化茶叶。以当时的“曲江片”为代表的安化蒸青饼茶,不是现代红茶,但安化茶凭借其天然的有利条件,随着历史的进程而逐渐发展。

安化红茶生产体系始于十六世纪初。据《明史茶法》记载,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御史陈说:“尚茶卑伪,红茶征收,产地有限。”这里所指的红茶是由四川绿茶蒸煮而成的红茶,难以满足宫廷茶和商业茶的需求,同时也不如湖南安化在初期生产中采用煎锅、沤制、火烤等工艺生产的红茶。结果商人越境到湖南进货。据《明史食货志》记载:“万历十三年神宗,中国茶易马,汉中保宁,而湖南茶便宜,我国商人引私贩。”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皇家历史学家徐桥说:“汉川茶不太值钱,湖南更值钱。湖南之行和汉中没什么区别。中国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适合做脆奶酪。”由于湖茶丰富,质优价廉,符合朝廷“以茶换马”的愿望,16世纪末四川红茶逐渐被湖南红茶取代。

道光元年(1820年),益阳的陕西商人委托钱庄汇钱到安化定购红茶,委托钱庄雇人下乡购买茶叶原料,并捆绑成包便于运输。一开始大小形状重量都不一样。后来逐渐统一成小圆柱形,重约100两的旧秤,称为“百良茶”。清代同治年间,晋商的“三合公”茶在“百良茶”的基础上选择了较好的原料,加重了重量,用棕榈和竹条压成圆柱形,每条净重1000两,称为“梁倩茶”。这种茶主要由晋商经营,根据产地不同可分为“周琦卷”和“江州卷”。周琦卷由陕西祁县和榆次的茶商经营,每卷重1000两,产量很大;“江州卷”由江州茶商经营,每卷重1100两,数量不多。[1]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安化红茶生产体系因运输受阻而受到影响。1939年5月,留日大学生彭献泽先生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回到安化老家,开创了安化红茶生产体系的新纪元。他成功试验安化红茶砖,正式成立湖南砖茶厂。新中国成立后,安化红茶产业得到全面规范发展,统购统调,保证了全国少数民族茶叶供应,产品主要销往全国七省(区)。

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安化砖茶厂开始试制茯砖茶,从泾阳聘请了三名技术人员,把泾阳水带到安化开始试制。与此同时,武汉大学生物系的赵教授来到工厂进行了近一个月的研究,主要是关于水的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茯砖茶也有了新的发展。莲香茯砖茶、原叶茯砖茶、金手楼等创新产品是在原茯砖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和香茯砖茶是由安化红茶和优质荷叶精制而成,不仅具有茯砖茶的功效,而且具有明显的清热泻火作用。原叶茯砖机荣获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颠覆了传统的茯茶“切碎”工艺,保持了茶叶的原始形状,选用了安化云台山野生茶树的原料,氧化程度轻微,具有较强的“活性”。金寿珠荣获中国(北京)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